Tuesday 6 November 2012

樓價尚餘一兩成上升空間


政府推出BSD後,樓市氣氛急速冷卻,十大屋苑周末只有10宗成交。不過,BSD畢竟是擋不住在低息環境下四處遊走的資金,所以筆者實在不敢過早看淡樓市。在中短期而言,分析樓市主要看資金流向,長期走勢則離不開需求和供應。
政府平整土地一般需時數年,地產商由建築設計到蓋好樓房又需時數年。因此,筆者認為,政府的責任是確保土地供應能夠滿足人口增長和用家的需求,遏抑樓價須由聯繫滙率脫鈎和按揭稅等政策着手,而不是靠增加土地供應。
政府統計處推測2021年的人口將上升至766萬人,假如屆時平均每戶有2.8人,這便相當於未來十年平均每年增加約2.1萬戶。因此,梁班子最低限度要確保每年有2.1萬個公私營單位供應,實際上這亦不難達到(至少曾蔭權做到了)。
供應正常化仍需時
最近,發展局指,香港政府的2100多公頃土地儲備只有391.5公頃(相當於15個太古城的面積)可興建住宅,當中有18.9公頃已納入2012/13年的勾地表。以太古城有1.3萬個單位計算,這391.5公頃粗略估計可提供19萬個單位,足以應付未來9年需求。這還未計及市區重建和農地轉換用途等措施將帶來的額外供應。
再者,港府正在開拓土地,建立土地儲備,其中洪水橋新發展區有790公頃;東涌新市鎮有287公頃。按道理,只要香港不陸沉,我們是有足夠土地應付人口增長。
根據政府的資料顯示,香港目前有近1400幢空置工廈,當中有700幢位於市區。港府的活化工廈計劃容許15年樓齡的工廈免補地價整幢改裝為住宅出租,希望可以暫時增加樓宇供應。政策推出後,工廈交投轉趨活躍,成交價亦穩步上升。
不過,活化工廈在執行上有兩大問題:1)工廈的先天設計要改建為住宅並不容易(例如窗戶及透光度不足);2)工廈業權分散,而活化工廈則需要單一業權。因此,筆者對此項過渡性政策的成效存疑,香港樓宇供應正常化只怕是兩三年後的事。
美國聯儲局承諾維持低利率至2015年,香港的貨幣基礎不斷增加,而金管局則會以不同的招數限制新增的流動性走進樓市。自QE3推出後,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反而輕微縮小了,QE3可能暫時是心理作用大於實際作用,而且QE的功效通常是一次比一次弱。
因此,筆者的結論是樓價會繼續上升,但又未必有大升的條件,可能是多升一兩成而已。不過,要賺這一兩成的升幅卻是火中取栗,先是有政策風險(如按揭稅),又有印花稅逼你變成長期投資者,萬一外圍環境有什麼轉變,資金更可能大規模流走。如此兇險,無謂冒險。
審視香港樓市.之八(完)
之七刊10月31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