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May 2013

城鎮化有多種解讀

5月23日,路透引述「接近政府的人士」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否決了發改委的城鎮化草案。5月24日,發改委強調城鎮化的規劃將於今年出台,更有發改委人士指規劃「並未上報,何談否決一說?」自去年11月李克強在十八大提出城鎮化以來,中央內部依然未能在城鎮化的具體政策上達成共識。雖然股市在過去數月頗為亢奮熱炒城鎮化概念股,但客觀事實是目前的城鎮化只不過是口號居多,細節欠奉。
在經歷了「四萬億」救市方案的後遺症後,中央已經對以投資帶動經濟非常有戒心,所以是次城鎮化並不會是單單投錢搞基建這麼簡單。因此,筆者主要想了解的是,城鎮化到底可以是什麼,故事到底會怎樣推演下去?
受制於劉易斯拐點?
首先,城鎮化泛指人口向城鎮聚集。中國的城鎮化比率由七十年代的不足20%,一直上升至2012年的53%,而這水平大概相當於五十年代的日本和二十年代的美國。中國過往三十年的城鎮化基本上是數以億計的農民湧入城市到工廠工作,而由於工業的利潤普遍比農業高,所以這個大型的人口遷移令中國的生產力大增。
不過,有不少專家都認為中國已經受制於「劉易斯拐點」,剩下的人口紅利經已不多,這將會是未來的城鎮化跟以往的主要分別。
有一種看法認為城鎮化其實是產業升級的表現,而在整個過程中人均薪金得以提升,這便會帶動內需。不過,城鎮化的先決條件是城市要有工作機會給予農民,但內地有不少工廠開始大規模自動化,工業繼續發展下去需要的不是工人而是技術。再者,中國耕地少、水少,農村再流失人口可能會危害到糧食的生產水平,而農業正正為輕工業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有另一種觀點是,中國依然有無數小村鎮,城鎮化就是把這些村鎮的人口集合成為一些三線城市,然後用高鐵及其他基建將一些距離不遠的二線城市組合,連結為規模與一些歐洲國家相若的巨型經濟圈(例如渤海經濟圈)。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窄,無論是溝通或做生意都有一定便利。
政策未定純屬推測
由於一線城市已經將近飽和,所以人口勢難大幅增長。這種模式將小城市結合之餘,並不一定從農村和農業抽調太多人,在邏輯上亦有一定道理。
亦有一種意見認為城鎮化是從改革戶口制度着手,將農民工融進城市,給予他們有更多的社會保障和福利,讓他們的消費水平提高,但這樣的改革成本高昂。城鎮化需要的大量資金(草案預計40萬億元人民幣),現時依然未清楚到底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抑或是私人企業埋單。
由於銀行體系已經被地方平台貸款壓得喘不過氣來,城鎮化的項目看來會打債市的主意。當然,如果人民幣真的如傳聞般在2015年走出去,這亦有助中國國債的銷情。
由此可見,城鎮化有多種解讀方法。在中央未定下政策的細節之前,一切都只是推測而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