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9 April 2014

三個字形容新經濟

李嘉誠認為,現在的科技熱潮跟十多年前的科網泡沫不同,因為現時科技是實在地推動各行業改變。
「新經濟」一詞最近在媒體中愈來愈普及,令我們彷如返回上世紀90年代一般。財經版經常有資金從舊經濟流入新經濟一說(近日則倒流回舊經濟)。粗略而言,新經濟泛指三大領域:互聯網,再生能源和生物科技。近期投資界的其中一個爭議是到底現時的新經濟股份到底是否有泡沫,有人認為現時的估值太貴,亦有人認為今不同昔(this time is different)。
翻看歷史,將近所有革命性的新發明都需要近百年才能將其技術完善,並成功運用在各個領域當中。例如,雖然1606年已經有人發明了蒸汽機,但是要一直到1781年才有人將蒸汽機的技術應用在工廠的機器上。在工業革命中再將由蒸汽推動的機器轉化成火車和輪船上,又用了好幾十年。同樣地,內燃引擎雖然始於1850年,但是要一直到19世紀末,人類開始鑽探石油,才開始普及,而再將內燃引擎的技術演變成汽車和飛機又歷時百年。新技術由發明開始,到達致一定的成本效益,再漸漸在民間普及,被廣泛應用,隨時需時百多年。
互聯網成生活部分
當互聯網真正只是在民間普及了20年,就算其發展再快,其剩餘潛力相信依然龐大。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熱潮主要是大家一窩寫網頁,但背後缺乏盈利支持。自從智能手機興起後,現時則有一大群人寫app,當中有一些對我們的生活習慣有重大影響。吸收了上次的教訓,這次寫app的revenue monetisation普遍較科網熱潮時好,但盈利終歸有限。
這次科技改革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將互聯網和日常生活中的各項事物更緊密地結合。例如,將花園的灑水系統連接互聯網,根據當天的天氣數據自動釐定灑水量,善用水源。筆者亦有朋友將智能電話與門鎖連接,讓屋主可透過電話開關門。我們可以想像到,未來家居的大部分家電都會智能化,並以網絡互相連結(一個有趣的說法是讓機器互相「對談」)。目前已經有公司研究智能衣服,紀錄我們身體的各項數據,檢視我們的健康狀況,而在電影Back to the Future裏面的衣服亦不再是遙不可及。有公司甚至打算於年底推出智能地毯,收集步行者腳步所施加的壓力,從而評估有關節炎和關節虛弱等患者的康復進展。
新舊經濟人才需求增
我們現時不乏懂得寫app的人才,但下一個浪需要的是將新舊經濟結合的人才,懂得將現有的各項產品與服務智能化,而這必然涉及到製造業的大規模革新。
當一些舊經濟的產品智能化時,生產鏈中的各個工序的要求必然會大大提升。屆時大量的廠房按理會機器化,取代需要人手的工序。這可能會對打擊新興市場傳統以來靠低成本賺第一桶金的發展模式。相反,美國的製造業卻在這一個浪潮中有機會復蘇。如果參考蒸汽機和內燃引擎的經驗,這可能會是個持續百年的歷程。
Facebook、Google、Tesla這些新經濟股票基本上已經被發掘。將新舊經濟融合應該會是創業家未來最重大的機遇之一,而阿里巴巴以一家科技公司不斷參股其他行業的投資模式相信會更普遍。正如首富所言,現時的科技革命已經開始滲透各行各業。我們只需對比一下今時今日的Google和90年代的Yahoo便可略知一二。因此,三個字:今不同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