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6 April 2014

阿里巴巴 四道板斧

阿里巴巴計劃上市一事已擾攘了好幾個月,整件事說到底,就是千方百計以最少的持股量緊握公司的控制權。在香港上市依然要面對同股同權的原則,但在美國上市則有潛在的龐大訴訟問題。當坊間在爭論阿里到底會在香港或美國上市之際,筆者認為更有趣的問題是,阿里在不到兩年前才剛剛被私有化,為何現時又急着上市?
當新經濟與舊經濟漸漸接合之時,市場不斷有新的商機,而龍頭的互聯網公司為了維持領先地位,其中一個做法是不斷收購冒起的對手。不但是阿里,Google和 Facebook都是不停做刁,擴大勢力版圖。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經常以股票進行收購,長遠而言,創辦人的持股量必然不斷被攤薄,最終危及其控制權。因此,Google和Facebook老早便建立了以小控大的機制,否則要持續發展太困難了,尤其是在日新月異的新經濟底下。
以股票進行收購擴版圖
無可否認,阿里是相當有活力的企業,當初的「十八羅漢」亦賺個盤滿鉢滿,但至於「老散」能否從中獲利,筆者則抱有疑問。現時阿里主要的資產有電子商貿、網上零售(淘寶和天貓)和一大堆戰略投資,而支付寶則由馬雲自己持有。傳統的電子商貿近年的增長率已經開始放緩,缺乏亮點。阿里在過去一年的大量戰略投資,正好令上市的故事更動聽,有助推高估值。
去年2月,阿里、騰訊和平保三馬聚頭,成立了眾安保險,而阿里佔當中的兩成股份。一直以來,網上賣保險最大的難處就是網站的知名度不足,因此開辦初期往往要投入大量廣告費。平保的應對之策便是引入阿里和騰訊這兩個戰略股東,這有助降低營運成本。另外,阿里的餘額寶及小額貸款觸碰到傳統銀行吸納存款的能力。在國外,網上銀行的難題是存款率必須大幅高於傳統銀行才能吸納存款,而且通過互聯網放貸亦有技術上的困難(例如信貸記錄和抵押品等)。除了這些問題,阿里還面對着人行的壓力。
去年5月,阿里買入了高德軟件的28%股份,並於今年2月以四成溢價全面收購餘下的72%股份。當百度地圖免費以後,高德的賺錢模式受到挑戰。有評論認為阿里的算盤是將線上地圖連接線下消費,用戶一邊拿着地圖走,地圖便顯示出附近的購物資訊。今年4月,阿里以配股和可換股債券買入銀泰商業的26%股份,這可能或多或少有點關連。
去年4月,阿里以6億美元買入新浪18%的股份,而新浪的股價當日升了9.4%。新浪微博有幾億用戶,並且坐擁大量數據,阿里與其合作發展網絡營銷及在線支付相當具潛力。
長遠而言,將這些戰略投資「養大」以後,阿里的業務便大致上形成四大範疇:電子商貿、網上零售、金融和 O2O(online to offline)。未到上市一刻,什麼資產上市、什麼資產不上市,依然是未知之數。原理上,增幅放緩的業務(例如電子商貿)可以早點賣,而另一些業務(例如阿里金融)則理應先養大,再用較高價賣出。阿里亦可透過買賣將資產在系內傳來傳去,高賣低買,不亦樂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