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3 April 2014

杜拜模式:以供應推動需求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需求後有供應,還是先有供應後有需求?筆者最近因為工作關係去了杜拜,親身體會杜拜build it and they'll come發展模式的空前成功。當地較十年前筆者首次到杜拜時頗有不同。
在十多年前,杜拜銳意成為中東的金融中心,從倫敦高薪挖走大量金融從業員。由於杜拜免稅,生活水平較倫敦低,生活亦不及倫敦多姿多彩,當時由倫敦調往杜拜,稅後薪金隨時增加六七成。
人為增加消費製造需求
這批金融專才人工高、消費力強,漸漸帶旺當地的購物和地產行業。在2007至08年間,筆者記得倫敦流傳着Shanghai,Dubai,Mumbai or goodbye一說,足見杜拜的勢頭之猛;同時,杜拜大興土木,建設各項基礎設施,各種各樣的景點和酒店相繼落成,把一片沙漠發展為旅遊勝地。
由於零售、建築及旅遊業需要大量外勞,杜拜又輸入了不少印度及亞洲的廉價勞工。上述一連串發展推動杜拜的人口由2005年的120萬,大增至2013年的220萬,而人口的增幅又變相推高需求。
在2009年,杜拜的房地產國企Dubai World流動資金周轉不靈,要重組多達260億美元的債務。Dubai World當時有多達1200億資產,已經too big to fail,因此鄰居和友好銀行都伸出援手,提供過渡融資。連國企也要重組債務,坊間瞬間便判了杜拜死刑,認為地產泡沫要爆破。
不過,在最近兩三年的阿拉伯之春中,大量資金為了避險流入杜拜,為其打了一支強心針。中東各國現正商議如何進行政治改革,在尚未「一錘定音」前,資金依然戀棧杜拜。
長遠受制邊際遞減定律
今時今日,杜拜的GDP為850億美元,即相當於香港的三分一。在杜拜工作已經不再是苦差,生活亦多姿多彩,歐美人士移居杜拜已經不會住不慣。杜拜的消費水平和酒店價格已足與倫敦和巴黎並肩,隨便買一杯咖啡已經要6、7美元。
踏入Dubai mall,在這個零售面積相當於五十個足球場的商場裏,到處都人頭湧湧。2009年的衰退彷彿是咸豐年的事,杜拜去年的樓價亦上升兩三成。在繁華背後,杜拜的興起可說是一場豪賭。
Dubai mall於08年落成,早於2004年便動工。換句話說,發展商當時便已計劃興建全世界最大的商場。這種build it and they'll come的模式不可能永遠持續,因為不斷投入資本最終會受制於邊際遞減定律。
長遠而言,培育當地人才是杜拜的一大難題。當地人只佔杜拜人口的15%,並且絕大部分都在公營機構工作,亦即是由政府間接養他們。事實上,杜拜在過去十多年的經濟增長並非靠生產力的改善。近年杜拜政府為了培訓本地人及減輕財務負擔,凡是有100名或以上員工的公司便必須僱用相當比例的本地人。在政策推動下,本地人基本上難以失業,不屑做任何中下層的工作;再加上政府的福利豐厚,其工作的態度可想而知。有不少外資公司暗地裏對此頗為不滿。
另外,杜拜有各種各樣的特區,例如DIFC(Dub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便在04年成立,而DIFC的法例,法院及監管機構都獨立於阿聯酋。在特區內營運的外資公司原理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但實際上就算在特區以外,杜拜政府並不嚴厲執行阿聯酋的各項法例。同時,阿聯酋內的各個金融監管機構溝通有限,以致偶然會出現互相矛盾的情況。在 DIFC以外,外資公司必須有阿聯酋本地的合作夥伴參股。外資(尤其是中小企)一旦稍有不慎,外出渡長假之時喪失公司控制權的故事,筆者亦聽過好幾個。
金融業能否移花接木?
杜拜在區內的另一個競爭對手為卡塔爾(將會舉行20年世界盃)。卡塔爾銳意發展金融業,為了建立完善的監管條例,他們以雙倍人工從英國聘請監管官員和法官。結果這批人將英國的條例搬字過紙,但當地的市場不及英國成熟,所以某些條例便將公司壓得喘不過氣來。完善的監管環境和制定政策的程序,並非一時三刻能夠建立起來,這是不少中東國家面對的難題。
在過去十年,杜拜成功證明了旅遊業是可以build it and they'll come。至於金融業又能否如此,杜拜相信尚有好一段路要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