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July 2014

友邦反地心吸力之謎

自上市以來,友邦(01299)的股價一直穩步上揚,幾乎是反地心吸力。上星期,友邦公布了半年業績,新業務價值(New Business Value)按年升23%,而當中近一半的升幅(11%)來自量,另一半則來自毛利(New Business Margin),而有不少分析員在業績公布前都調高其盈利預測。友邦已經是一季接一季地超出眾人預期,但到底這個神話又能持續多久?
業績佳 CEO功不可沒
現時友邦行政總裁杜嘉祺(Mark Tucker)是個傳奇人物。此君年輕時曾為職業足球員,在退役後當了會計師,並在90年代初為保誠在亞洲擔任「開荒牛」。保誠在過去20年在亞洲冒起,此君絕對是功不可沒。據筆者聽聞,Mark是個工作狂,經常早上6時便已經在公司開會。正是在此君上場後,友邦幾乎上市後每季的業績都跑贏分析員預期,而保誠亦金睛火眼地盯着友邦一舉一動。能成非常事,必是非常人;單單是這個「Mark Tucker Factor」,友邦已經應較同業有5%至10%的溢價。
近年來,友邦常用的一道板斧是舉債買新業務價值。友邦去年在大馬以18億美元收購ING的業務,以及最近跟花旗銀行訂立了15年銀保戰略合作8億元的前端費用(upfront),皆以債務支付。標普將友邦評為A級,旗下某些公司的信貸評級較此更高,整體財務狀況尚算穩健。其實友邦買這兩項資產都不便宜,但由於借錢成本低,所以門檻回報亦毋須太高。在過去兩三年,大馬市場漸漸飽和,行業增幅開始面對各項限制。鑑於友邦在亞洲的銀保業務遠遜保誠,所以用高價與花旗合作,並重點將其發展為「示範單位」,是有助日後發展銀保。
同時,友邦在代理人分銷渠道的重心開始由量轉質,力推代理人的效率。保險公司在保持龐大代理人隊伍時,效率不高的代理人其實拖低了投資回報。現時友邦大部分代理人都是拿着iPad去見客戶,能當場按客戶需要編排保單條款,令銷售過程更為順暢。當代理人節省時間處理文件,在街頭跑單的時間自然更多。
友邦除了辦自家的Premier Agency Academy以外,亦與GAMA合作,改善代理人的銷售技巧,培訓他們進入百萬圓桌會。在某些國家,友邦亦調節了佣金表,減少代理人盲目推單的誘因,免卻「過了海便是神仙」的態度,提升新業務的質素。
新業務價值增長受限
從盈利的角度而言,友邦今年的預測市盈率為20倍,而估值則為內在價值1.7倍。如果友邦的增長是可持續,內在價值每五六年翻一番,現時股價便尚可接受。當我們放長雙眼看一看,友邦有超過七成新業務價值源自香港、新加坡、中國和大馬。在這四個市場當中,香港和新加坡畢竟是成熟市場,其增長終歸會放緩。友邦在中國有五個全資附屬公司,毋須如其他外資跟本地投資者合組公司,但其增長亦因此被限制着在這五個區域內。在大馬,友邦的市佔率將近兩成,長遠增幅有限。
另外,友邦的毛利已經高達46%,幾乎是冠絕同儕,已頗難再有增幅。
亞洲雖然是新興市場,增長原理上應較快,但在執行上卻暗湧處處。同時,監管機構急於仿效已發展國家/地區市場的條例,監管條例可以在短時間內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依筆者淺見,投資者低估了這些風險對友邦的潛在打擊,現時宜盡量避免沾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