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 September 2014

東盟合縱連環打通任督二脈

在戰國時期,蘇秦張儀合縱連環,但聚六國之力最終亦難抗強秦。相比之下,同樣是書生出身的戴耀廷則遜色得多,花了近兩年時間都難以把泛民各個板塊接合,如果沒有李飛這個催化劑,泛民最近能否團結起來都是一大疑問。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的事已經如此複雜,國與國之間的事更加不消提。
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東南亞國家慘受歐美大鱷狙擊,靠外債借來的發展和繁榮迅間被催毀;及後,東南亞的國家首長痛定思痛,在1997年底開始商討集合東盟(ASEAN)各國力量,組成一個具規模的經濟體系,希望與發展國家平起平坐。
以往,東盟的合作潛規則是各國可以合作,但不能介入別國內政。原理上,東盟經濟共同體將於明年底誕生,這十個國家的GDP合計與英國相若,並且大於「金磚四國」中的三磚,總人口逾6億。
貨物人才資金流通
依筆者淺見,東盟國家的融合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東盟各國先互相開放貿易限制,免去關稅,加強十國間的相互貿易(目前十國間的貿易佔她們總貿易額的四分之一)。這在理念上聽似簡單,但落實起來着實不容易。除了關稅以外,這些國家普遍都有非關稅壁壘(non trade barriers),並以此保護本土行業,例如,在印尼生產的汽車可能會因為污染排放量而難以出口至新加坡,又或者要付額外成本。因此,單單是免關稅當然不足夠,要理順眾多國家的貿易規條,絕對異常繁複。
另外,東盟有個別成員國發展較滯後,基礎設施有待改善,而運輸成本太高當然不利於貿易,大舉投資基建是融合的先決條件之一。東盟十國內本身有資源,又有廉價勞工及技術,只要串連起來便自成一條具規模的生產線,未來能隱然與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分庭抗禮。
其次,在貿易之後便是商業和人才的流通。當東盟十國形成一個內部市場後,區內的公司便能逐步走入其他東盟國家,形成一些區域性、在國際上具規模及競爭力的大型公司,這些公司在專門化的過程中亦提高了經濟的生產力。當然,開放各個行業亦有先後之分,而涉及到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行業則較為敏感。大馬和印尼現正策劃把數家大型銀行合併,以便建立具規模、能在整個東盟平台上有競爭力的銀行,盡量避免金融業被「外資包辦」的危機。在知識產權及保障消費者等各個方面,要融合十國的條例絕對不易。
筆者認為,人才的自由流動亦將帶來龐大的威力,自歐盟建立以來,大量東歐及南歐人才湧入英國及中歐,在某程度上加強了強者愈強的情況,新加坡理應會是東盟中的得益者。
其三便是資金流通。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前,東南亞國家普遍是舉債發展,要不斷引進外來資金。時至今日,這個情況已經大有改善,各國的債務大致上返回健康水平,內部的資金流通能令整個東盟區更有效地善用資本,讓有剩餘資金的國家和需要資金的國家更緊密地連接起來。
新加坡作為整個區域內法律和監管條例較先進的國家,其金融中心地位將更加穩固。在1997年,東南亞沒有足夠的外滙儲備抵禦外資流走,東盟現在聯合十國,守望相助,自然能更有效避免歷史重演。在結合成一個共同體後,東盟亦將有望吸引更多FDI(外商直接投資)。參考歐盟經驗,FDI提升的幅度約為兩成。
或須一代人的努力
當貨物、公司、人才和資金都能夠自由流通,東盟基本上便打通了任督二脈,並最終以一個共同體在國際舞台上競爭。筆者絕對不會低估此事的難度,只有當各國的經濟關係夠緊密之後,東盟始能凌駕其他政治上的分歧和本土利益,而這隨時需要一整代人的努力才能達到。歐盟的融合是先建立了凌駕於各國的中央組織,制訂一系列要共同遵守的規條,而東盟卻沒有如此強勢的中央機構作協調。再者,十國現行的制度、文化背景及思維各異,而東盟各國的政府內亦缺乏人才在短時間內落實太大規模的變革。
除非東盟是張無忌,接連不斷地有奇遇,否則,打通任督二脈必然是大手術。就正如武俠小說內所言,這隨時需要數十年的寒暑之功,着實不容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