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6 November 2014

借外國勢力圓中國夢

對於內地央行上周五減息,我立即有兩點疑惑。第一,為何央行總是喜歡星期五行動,令大家周末不能好好放假?第二,減息到底有什麼實際意義?央行將存款率由3%降至2.75%,但同時又將波幅範圍由1.1倍提升至1.2倍。既然 3.%×1.1 = 2.75%×1.2 = 3.3%,再加上內銀吸納存款的競爭激烈,所以存款率實際上不會怎樣變。央行將貸款率由6%降至5.6%,但貸款率的限制早已撤去。房貸息率的下調空間理應最大,而有議價能力的大國企則次之,但中小企的融資成本相信依然會高企。減息只是對樓市稍微有幫助,但是真正缺錢的企業卻並非受惠者。早前A股市場有不少公司排隊上市,資金暫時被凍結,以致七天回購利率上揚。央行減息基本上是擺姿態,讓市場知道央行在有必要時會仍然會出招,態度跟去年錢荒時很不一樣。
其實中國跟歐洲和日本同病相憐,大家的問題是銀行體系生病,政府出盡法寶都不能將信貸推高,而經濟則面臨通縮風險。國務院提出了十項措施,嘗試解決民企融資昂貴的難題。對於這些措施是否真的有效,我實在有保留。銀行的貸款側重國企是因為國企有政府包底。內銀的淨息差有一段長時間是受央行保障,所以一直以來貸款予民企的誘因不大。銀行審核風險發放貸款的能力並非一時三刻能夠建立起來。這並非單單為銀行提供政策誘因,例如將中小企的貸款損失撥備用稅前的方式計算便可。如果銀行本身做不來,用政策亦是推不來,融資錯配的問題必須以加快利率市場化和增加內銀業的競爭來解決。
貸款予外國搞基建
銀行在貸款方面愈來愈保守,其中一個原因是內地許多行業都身陷產能過剩的困境。內地以往的發展模式是做大做強,不斷投資擴充產能,理念是 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先看產能,後看需求)。為了不讓經濟崩潰,習李便化身為超級推銷員,不斷出訪鄰國,將中國的剩餘產能外銷。兩位推銷員不斷 sell 絲綢之路概念,無論是海(東南亞)及陸(中亞地區)兩路都不放過。
整體上,習李的如意算盤是從這些國家獲得能源,並發放貸款予她們興建基礎設施,從而將剩餘的產能出口。當基建發展得差不多,交通網絡連接起來,中國便能加大跟這些國家的貿易,然後在開拓新的貿易市場時順便將人民幣出口,絕對是一舉幾得。中國的近鄰有不少都對強國崛起深感恐懼,並且在邊境上有不少爭議,惟有用雞髀打人牙骹軟的辦法。習近平本月初公布的400億美元絲路基建基金,和李克強提出的孟加拉、中國、印度及緬甸四國經濟長廊,便正往上述的方向走。原來中國人發中國夢,是要借助外國勢力幫忙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