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7 December 2014

A股升市其實反映經濟弱

內地有研究報告認為內地A股火熱,是「文景之下,必有牛市」,其立論既獨特又有娛樂性。過了萬聖節,A股方始出來嚇大家一跳;內地股市的火熱與香港的上落市相映成趣,正好反映出國內和國際資金的差異。傳統的教科書認為股市是反映經濟的狀況,不過,我反而覺得A股升不是反映內地經濟強,而是反映經濟弱。下文將從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和借鑑今三個角度,淺談A股的升勢。
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內地11月的經濟數據失色:發電量按年僅升0.6%、1.4%的CPI升幅為五年來最低、PPI按年跌2.7%,幾乎沒有任何一項數據能讓人鼓舞。就算股市是領先指標,經濟數據是滯後指標,滙豐的11月PMI亦僅為50.3,而減息的影響相信亦有限。習李改革雖然能提升效率,亦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股市反映這些利好消息理應需時。大興土木搞基建亦受制於邊際生產力遞減定律,所以經濟暫時實在並無大幅擴張的勢頭。換句話說,單單以經濟狀況似乎難以解釋目前股市的表現。
實業倘興旺 毋須炒股票
從市場的角度而言,A股這次的升市由估值低殘的金融股帶動。金融股的升幅是大市的兩倍,但跟消費有關的股份卻表現平平,升市並不算全面。另外,A股龐大的交投量主要靠孖展推動,而這是不能長久持續的。內地最近數月樓價回軟,信託和理財產品的息率亦相繼回落,民眾調高股票的投資比重相當合邏輯。金融股估值低,安全系數高,有資金追捧合情合理。當這些大盤股被炒起,指數節節上升,散戶便一窩蜂入市。股市主要是因為資金推動而上揚,背後企業的經營環境卻不見得有重大的改善。如果資金炒高了股市,這將是中央減持國企股份的良機,順勢加快私有化,借民營資金提高經濟的生產力。
如果實業興旺,民眾又何須炒股票?香港在五六十年代除了1961年較好之外,整體上股市表現都差強人意。除了成交量增長不甚明顯,連上市的新企業亦不多。在香港經濟急速成長,工業發展如火如荼之際,股市基本上未能成功幫助企業融資,股市和實體經濟可謂長時間脫節。其實,當時製造業的資本門檻低,各項成本都不高,所以大量的資金把握機會走了進去。在經濟真正興旺時,資金反而沒有流進股市,而是在實體經濟打滾。內地現時的問題是實體經濟沒有太多範疇值得投資,民眾便「被炒股」。A股的升市會不會倒過來,是一個語重心長的警號?
最後,我希望用本報這個專欄做一件私事。摩根在給兒子的家書中曾經這樣說:「結婚是一生人最重大的投資……一旦婚姻投資得當,你的事業也將隨之迅速達到高峰;假如把婚姻視為兒戲,草率地決定,那麼隨之而來的懲罰將是離婚,精神痛苦,存款金額的銳減。」我沒有成就,沒有才華,沒有家底,更加沒有樣貌身材;我承蒙你厚愛,只能以赤子之心,無條件地愛着你作報償。我知道你有看我的專欄,既然王祖藍在電視上求婚,我亦不甘後人,乾脆在專欄裏求婚:晞雯,你願意和我相濡以沫,共諧連理,成為我一生最重大的投資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