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4 December 2014

小敵之堅 大敵之擒

日本在五十到八十年代的經濟發展,被不少教科書形容為奇迹。古語有云:「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我們做事必須因時制宜,絕不能墨守繩規。同樣地,日本在過去賴以成功的模式並非永遠行得通,一個國家走到不同階段時,往往需要不同的模式。
美國在二戰後,曾經企圖在日本削弱大財團的勢力,例如拆散財團對屬下公司的股權和鼓勵員工建立工會。這是因為美國認為財閥壟斷會較容易出現軍國主義。最終,由於美國只管治了日本7年,而且當時美國更要依靠大量日本人執行其政策,再加上日本幾百年的文化,上述計劃只能得到有限度的落實。結果,在二戰後,日本主要的財團再次抬頭。無可否認,這在重建經濟的時候是好的,因為企業更加具規模,間接加強了效率,將資源集中。
大財團長期壟斷不利創新
今時今日,大財團模式的短處開始浮現。新科技和互聯網令不少行業的資本門檻已經沒有以往高,而社會改變的速度令敏捷和靈活比規模重要。當大財團的地位穩定下來後,這些企業的創新便無可避免地開始走下坡。這種情況有如中國在戰國時代是百家爭鳴,但是當秦漢統一後便獨尊儒家。在發展的初期,企業只需更廉價地複製外國的技術便可,但是到了後期便必須自己研發創新。如果經濟是被大財團長期壟斷,這在初期是有利,但是長遠卻未必有利。
日本民眾的團體和合作性相當強,社會的壓力令民眾不敢做什麼破格的事。以往的MBA課本不斷歌頌日本式管理,讚揚企業做事精確,計劃周詳,各部門的配合絲絲入扣。問題是,這種文化發展工業當然是好,但是一旦涉及金融及新科技領域則略有不足。美國的文化是鼓勵人不要懼怕失敗,要勇於嘗試,所以特別多人創業,相反,日本在九十年代經濟低迷時,企業裁員令部分人抵受不住壓力而跳樓自殺。這種高壓的文化令日本精於複製外國產品,在生產過程裏精益求精,但卻不鼓勵人創新。
日本人儲蓄率高,銀行坐擁大量存款,並掌握了經濟中接近九成的融資。以一個這麼發達的經濟體系而言,金融業實在不算發達。在二戰後,銀行的貸款推動了各項固定資產的投資。一個國家的發展起初是能以錢堆砌出來,但是到了後期便是看軟實力。GDP絕不能全面地反映經濟的實質發展,它只是眾多數據中的其中一項而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