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 October 2012

樓市非因供應少而上升


《筆聞集》一連數星期審視香港樓市,上星期淺析了為何QE3的影響有限,本星期則從人口增長的角度看樓價。
樓價由2006年至今已經翻了一番,而有不少分析皆指此是供應短缺所至。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香港以往是英國的殖民地,每逢中國局勢混亂,內地便會有大量人湧至香港,令人口以及住屋需求激增。回歸之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基本上大致穩定。董建華在任時,香港人口增加了約30萬人,到了曾蔭權時期情況亦相若。董建華主政時,私人樓宇的每年平均供應將近3萬,但曾蔭權奉行高地價政策,他任內平均每年的私樓供應僅為1萬4千,足足跌了一半。因此,有評論認為樓價升是供應短缺所至。
保值買樓造就貨幣問題
筆者認為樓價過高主要是個貨幣問題,而並非供應問題。在回歸後的15年,香港人口大約每年增加約4萬5千人,即相當於約1萬6千戶。公私營樓宇兩者合共每年的平均供應,在董建華時期為7萬多,到了曾蔭權在任時亦有2萬7千,絕對足以應付人口增長。現在的情況是低息環境製造了一批人(非用家)為了保值而買樓,所以單靠增加供應並不能解決問題。內地樓宇的空置率高(供應超出用家需求),但由於央行不斷印銀紙,所以樓價依然高踞不下,這同樣亦是個貨幣問題。
展望將來,雖然香港出生率低,但是由於每日批出150個單程證,預期每年的淨遷移人數約為4萬人。政府統計處推測2021年的人口將上升至766萬人,假如屆時平均每戶有2.8人,這便相當於未來十年平均每年增加約2.1萬戶,比先前略略增加。
隨着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一代步入退休年齡,香港65歲以上的人口預計將從2011年的91萬人升至2021年的146萬,屆時65歲以上的人口將佔整體人口近兩成。
按理這會對樓市造成持續的沽壓,因為不少退休人士會將手持的單位沽出,換成一個較細的單位,又或者是返回內地生活。這或多或少會減輕人口增加的壓力,不過整體上對樓價的影響不大。
審視香港樓市.之三.之二刊9月26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