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7 August 2013

李克強走朱鎔基舊路

中央於八九十年代在經濟中的領導角色頗強,政策上的大方針是於增長偏低時放鬆信貸,在通脹偏高時收緊信貸,讓經濟能在大致上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市場化。內地在1988年下半年推出的緊縮政策在1989年開始生效,再加上當時的政治動盪令經濟出現衰退,並增加就業壓力。人行在1990至1991年大幅減息及增加貨幣供應,而鄧小平在1992年初視察深圳,經濟增長方始提速。
把經濟泡沫擠出來
內地經濟在1993年初時再度過熱,而這次中央在1993至1997年一直推行緊縮政策,收緊信貸及財政開支。這一劑猛藥令經濟降溫,降伏了通脹(由1994年的24.1%降至1997年的2.8%),但是GDP增長亦由1992年的14.2%大幅放緩至1998年的7.8%。
朱鎔基當時最厲害的招數是指導銀行把「股票熱,房地產熱,開發區熱」的貸款收回,把經濟內的泡沫(例如海南島房地產)擠出來,並調高存貸利率。八九十年代時的通脹是經常高於貸款率,而這間接鼓勵了低效率的投資,甚至是投機。於此,最直接的解決方法莫過於調升貸款率。
今時今日的李克強亦是打算把影子銀行及地方政府債務所引發的泡沫擠出來。上一次的宏觀調控幾乎長達五年,GDP增幅下跌6.4個百分點。如果借古可以鑑今,這次調控有可能令增長由8%至9%回落到2%至3%,由2013年持續到2017年,而這當然是個極其痛苦的過程。
除此以外,九十年代的三件大事是國企改革、建立金融市場及對外開放。
民企逼出國企改革
國企在九十年代的虧損情況嚴重。國務院在1994年選擇了一百家試點國企改為公司制,而股東在監督企業營運的過程中理應能提升國企的效率。不過,國有資金在大部分的國企中依然掌握控股權,造成自己人監督自己人的情況,這並非有效的企業管治。
金融市場的監管寬鬆,亦遠遠不能達致監察者的角色。在改制之時,更有一部分人從而得到控制國有資產的機會。國企改革並非從改制改出來,而是與民企競爭時被逼出來,而民企的活力更吸納了不少在國企下崗的員工,減輕了就業壓力。
在金融方面,股票和債券市場是在九十年代初才開始建立,在監管上難免不夠嚴謹。有趣的是,早期的債券市場是以散戶為主,交投尚算活躍,情形跟現時不大相同。
重溫改革開放之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