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7 August 2013

步入信貸寒冬的選股策略

美國聯儲局主席貝南奇的退市時間表其實只是煙幕,市場真正擔心的是中國。
在經歷急跌後,無論是美國、歐洲或香港的股市都從低位反彈;恒指、S&P 500及Euro Stoxx 50在6月24日至28日分別上揚5.1%、2.1%及3.6%。內地的反彈力度則較弱,上證只升0.8%,其走勢從2009年至今依然是一浪低於一浪。滙豐中國PMI由5月的49.2下降至6月的48.2,而傳統上PMI跟股市的關係頗為密切。在下半年內地去槓桿的大環境下,股市就算反彈,我們亦應避開負債過高的公司。
銀監打擊表外信貸
中國的債務現約為GDP的220%,低於美國的288%及德國的299%,但內地的不同之處是債務主要集中於企業,尤其是國企之中。由於國企較為容易獲得貸款,它們不斷投資引致產能過剩。新領導層在診症後認為國企信貸泛濫,銀監便因此推出一連串的措施打擊表外信貸。
內銀用兩招繞過75%的存貸死線,第一招是理財產品,第二招是把企業貸款分拆為銀行同業貸款及信貸保證兩部分,而同業貸款並不受制於75%的死線。銀監便是衝着這兩招而來,決心將表外信貸漸漸納進表內。換句話說,中國快將踏入信貸寒冬。
把表外信貸納入表內,難度當然相當大。據分析員推算,內銀現時的實質存貸比率為88%,足見表外信貸是如何龐大。中央的如意算盤是收緊信貸,並把更多的信貸分流至生產力普遍較高的民企。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上卻困難重重。
目前最有能力放貸的是四大銀行,但當內地連上市公司的賬目亦經常被質疑做假,加上法規不完善,四大行到底是否有貸款予中小企的風險評核能力?四大銀行以往的改革是由阿爺出手,將大量壞賬轉移至資產管理公司,到底現時有多少是關係借貸,有多少是經過風險評估後發放的貸款,根本是無法估計。相反,內地中小型銀行較為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但不具備放貸所需要的存款和資本。
現時中國企業的負債已經偏高,一旦信貸驟斷,破產風險無疑大增。鑑於銀行仍然是融資的主要渠道,債市和股市的發展皆不成熟,信貸收縮必定會令經濟增長放緩。媒體盛傳多家銀行把房貸提至基準利率(有些分行甚至暫停房貸),令內房股的吸引力減。中央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筆者認為除非經濟增長低於6%,否則政府不會推出刺激經濟的措施,因此選股不宜太進取。
內銀內房股風險高
筆者認為第三季的選股策略是買入估值合理及現金充裕的藍籌股,避開所有負債高的股票。內地有不少行業依然需要時間讓需求趕上,消化過剩的產能,而內銀及內房則風險太高。雖然A股積弱,但是銀監打擊理財產品減低了壽險的競爭,所以金融股中應首選內險,例如平保(2318)已經距離內在價值不遠。
中移動(941)在ARPU下調的壓力下盈利難以增長,以往投資者憧憬中移動在手持龐大現金之際會增加股息,但管理層卻維持股息不變。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雖然存在,但於現實中卻未必會派給投資者,亦即是這筆現金在估值上要打折扣。
不過,在信貸寒冬之下,中移動的現金立即非常值錢。中移動2014年的預測每股盈利為7.7元,乘以10倍市盈率,再加上每股的22元淨現金(撇除2012年的股息),估值便已經是將近100元大關,而且4G更可能有助盈利重拾增長。在現時的環境下持有中移動既安全,又有機會賺錢,何樂而不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