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8 August 2013

上海試驗區還要試驗好一會

國務院最近批准成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並已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釐訂詳細行政法則後便將對外公布。整個試驗區佔地28.8平方公里,僅約為香港島的三分之一,不足上海市5%的面積。
試驗區的執行細節暫時尚未落實,但國務院已經訂立出一些大原則。首先,試驗區會以「負面清單」的形式管理,僅限定企業「不能做什麼」,並以「清單」方式列示,原理上讓企業有更大的自主權。
李克強在芸芸眾多城市中選了上海,其潛台詞就是試驗區其實是個金融特區。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自由兌換和開放資本賬三者都會在試驗區局部試行,有助上海發展為大中華金融中心。
英國自推行金融改革後,金融業便不再由傳統的英國商人銀行壟斷,大量外資銀行湧入倫敦。金融業是國有資產比重最大的行業,有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例如政府設定的存貸指標利率,就為銀行盈利提供一定保障。有鑑於此,郭樹清擔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僅僅一年半便調職山東,而現任主席肖鋼指出,中證監每年立案調查110宗左右,能夠順利作出行政處罰的平均不超過60宗,平均每年移送涉刑案件30多宗。
試驗區的消息出籠後,坊間對此已經有無限想像,但是魔鬼永遠隱藏在細節中。在1973年,香港政府為了冷卻股市,根據消防條例要求交易所「疏散人群,以免堵塞走火通道」,內地法規不但複雜,而且法規是死的,人是活的,筆者對貿易區是否真正賦予企業自主權抱有疑問。
再者,現在不少針對外資的行為(例如發牌遠較中資慢)只屬一些不明文(但卻人所共知)的規定,絕非白紙黑字的規條。試驗區如果不能做到公平競爭,則金融改革的成效令人存疑。
事實上,金融改革並非單靠開放市場便能成功,還要附上完善的司法制度和言論自由。舉例說,內地早前爆發錢荒時,中宣部曾勸止媒體報道事件;不過,資訊不流通卻容易做成恐慌,最終只會打擊投資者的信心,適得其反。就算強如李嘉誠和霍英東,在內地營商亦未必事事如意。然而,中央又豈能只讓上海的試驗區享有資訊自由及獨立法制,但全國則在另一個制度下運行?內地早在1980年便建設經濟特區,以政策上的便利及各種優惠建構一個沿海工業區。工業能以政策引導及培育,但延伸至金融業又是否合適?
話說回來,對急須推動金融改革的中國而言,香港其實是會生金蛋的母雞。自回歸以來,中央不但不加以好好利用,還殺雞取卵。若非欺人太甚,學者又豈會帶頭佔中?以中央的維穩思維,上海這塊金融試驗田,只怕還會試驗好一會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